童话是儿童文学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也是儿童最喜爱的。
很多家长都很疑惑,为什么孩子那么喜欢童话故事?
其实孩子在3-6时,在心理上,其“自然属性”本能还占有相当的优势。
在他们眼里,鸟兽鱼虫、花草树木、玩具家具、大自然和生活中所有的东西都都与他们自己一样是有生命、有感情、有思想的。
童话的拟人化手法,正适合了儿童这一自然属性心理。更加之童话中对“人物”性格、能力的极度夸张,更顺应了儿童认识、探究世界、改造甚至主宰世界的强烈愿望,使得他们对童话情有独衷!
记得英国诗人惠特曼曾说过“一个孩子向前走,他最初看到的是什么,他终将成为什么”。
对于3~6岁儿童来说,正处于情智生成时期。我们给孩子讲故事,其实就是让孩子看见一些“东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东西”就是孩子的未来。因而,在孩子这个花儿萌芽时期,我们孩子讲得故事一定要是一些简单的、快乐的、甜蜜的、温馨的、善良的童话故事,比如《小蝌蚪找妈妈》《长颈鹿和山羊》《书本里的蚂蚁》等等。
这样的故事一可以丰富孩子的视野,帮孩子认识世界;二可以启发孩子想象,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三可以让孩子将童话中一些认识事物、做好事情的方法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四可以让孩子感悟生活的快乐和幸福,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涵育良好品格。
这个时期,家长要对故事进行一定的筛选,尽量少让孩子接触《小红帽》《白雪公主》《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之类的打打杀杀的故事,尽管这些故事主题是惩恶扬善,但故事中对暴力的崇尚对儿童有着极强的吸引力,这对于善恶分辨力尚不完善的儿童来说可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前面我们说过,在孩子听故事来的过程中,他们有诸多的“为什么”,这是他们理解、感悟故事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参与故事的一种方式;从儿童思维发展来说,“为什么”是儿童认识探究世界的前提和起点,孩子的每一个“为什么”都不简单,更非幼稚,每个“为什么”都金贵无比。作为家长,不但要注意保护孩子的“为什么”,更要激励引导孩子的“为什么”,让孩子的“为什么”在大脑中发芽、生根、开花。
世界伟人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孩子们只有始终保持脑中装有“为什么”,将来才可能有大作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