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码头
北码头位于阊门外吊桥以北,南接北童梓门,北至四摆渡。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秦仪所绘的《虎丘山塘图》开头部分,就反映了当时阊门外运河边的北码头停泊有许多民船和官船的景象,官船上的阁楼、飘扬的彩旗、民船上的船篷都清晰可见。《姑苏繁华图》也反映了北码头的昔日繁华。
解放前,北码头的船泊很多,主要是四乡八镇的农船,从乡下装了农产品和烟草、木材、砖头在这里转运,还有开往东桥、浒关、枫桥、镇湖、光福等地的航船,也在北码头上船。
北码头民国老洋房(改造前)
如今,北码头两侧别墅、小楼、公馆等各类民国风格的建筑林立。这里除了是集城墙历史景观和护城河河滨景观于一体的特色商业区,也是环古城风貌带上的一个著名观光区。
2.阊门城墙
阊门是苏州古城八门之一,位于古城西北。传说天门中有阊阖,“阊”是通天气之意,表示当时的吴国将得到天神保佑,日臻强盛。
从《姑苏繁华图》中可以看出,阊门内城门临阊门大街(今西中市),上有城楼,外城门靠吊桥,瓮城为长方形,瓮城内另有套城,并还有南、北两个童梓门。南童梓门通今南新路,北童梓门通北码头。
1934年,苏州市政筹备处工务局改建城门,改建后的阊门共三门,中为车行道,两侧为人行道。
3.专诸巷
苏州的小巷,许多是因人得名。在金门与阊门之间,有一条500多米长、南北走向的小巷,名叫专诸巷,这可能是苏州最早以人名命名的街巷。
巷名来源于春秋战国时四大刺客之首的专诸,一说专诸曾经生活于此,又一说专诸死后葬于此。古人以专诸命名该巷,崇尚的是他的侠义,纪念的是他舍生取义的精神。
4.周王庙弄
周王庙弄是苏州城区西部的一条街巷,位于阊门内,弄内有周王庙,全称周宣灵王庙,始建于南宋,古代用于祭祀周宣灵王(江南民间祭祀的司风雨神),巷因以庙而得名。
5.艺圃
艺圃是苏州现存明式小园林的代表,位于阊门内天库前文衙弄,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艺圃是经过几代人的营建,才成为著名园林的。值得一提的是,艺圃的几代园主都是讲气节、有学问的名人。
1984年10月1日,艺圃经整修向市民开放
2006年5月25日,艺圃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同时,艺圃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6.武安会馆
在明清两代,苏州阊门一直是全国最大的商贸中心之一,甚至可以与京师媲美。当时的武安旅苏绸商自成一派,穿梭于苏州和开封之间,专门从事丝绸生意,武安会馆就座落在阊门内天库前10号。
武安会馆系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武安绸缎业商人集资创建,由此可见武安旅苏绸商在当时苏州的绸缎业中具有相当的地位和实力。1982年,这里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7.西中市
元末明初,苏州古城中心商市(今乐桥附近)因兵燹衰落,古城周边商市由此兴起。因大运河自西向东流经苏州,水道汇合古阊门、胥门外,阊胥一带于是形成了南来北往交通的枢纽。
而西中市沿街民居鳞次栉比,老店门面众多,是明清、民国时期古城内最繁华的商业区,阊门内由此形成了西中市、东中市商业街,取代了原市中心即今乐桥附近的东市、西市。
如今西中市相当一部分沿街民居仍保留着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这一带的名胜古迹有阊门古城墙、水陆城门、古城楼、泰伯庙、皋桥、苏州府电报局遗址等。
8.谢宅
宝源桥北侧阊门饭店,旧称大园里,1936年起造,1938年落成,占地4000余平方米。
20世纪40年代末,这里住有王、蔡、陆、谢四户人家,其中谢宅(1号楼)为典型西班牙风格的三层花园大洋房。20世纪50年代初,这里为妇幼保健站购得,后统归阊门饭店。
9.五峰园
五峰园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为长州尚书杨成所筑,俗称"杨家园"。园中耸立五座太湖石峰,高二丈,形似老丈,又名五老峰,分别为"丈人峰""观音峰""三老峰""庆云峰"及"擎云峰"。
全园以五峰胜,辅以水池,有峭壁、峡谷、山洞、石桥、古树、旱船、园亭、岩洞等景。1982年,五峰园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曾稍加保护整修,于1998年10月1日修复完毕,正式对外开放。
10.泰伯庙
泰伯庙位于阊门内下塘街252号苏州桃花坞历史片区之中,为纪念古公父(周太王)长子泰伯而建,历史可追溯至东汉,为江南地区第一座奉祀吴地开发始祖泰伯的庙宇。
泰伯庙现尚存至德桥、至德坊、大殿三间、东西两庑各三间等,为清代建筑。康熙南巡时,为苏州泰伯庙亲书的“至德无名”四字。随后,乾隆南巡时在苏州泰伯庙御笔亲书“三让高踪”,历次下江南均遣大臣祭苏州泰伯庙,可见苏州泰伯庙之地位。
1982年,泰伯庙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为了让居民、游客更加了解“阊门十景”,
姑苏区开展了各项活动,
整治古迹环境,保护、传承文化。
文化保护与传承
制作“阊门十景”二维码语音播报简介和线下站点的宣传展示栏,并巡查制定出红色旅游线路。
开设摄影课和手绘古韵课,让居民用学到的摄影技巧在自己的镜头里了解辖区古迹地点及古韵风采。
号召居民手绘辖区古迹古桥,以此加深居民对古城文化、历史的了解,绘制的手袋由社区志愿者在古迹展示。
开展文化寻根行动——健步走活动,居民通过健步走了解古阊门文化,找出根源、了解历史,了解保护古城文化的意义,寻出不一样的阊门。
环境保护与整治
在保护工作上,寻根阊门行动支部志愿者日常每月巡逻一次。
此外,在近期的“百日行动”中,金阊街道联合共建单位、寻根阊门行动支部,对阊门的环境进行整治过,打扫专诸巷、五峰园弄,清理专诸巷源源泉附近零星楼宇间和五峰园附近杂物垃圾。
编辑:经纬
来源:何璐恒
点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