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艾布·伯克尔)对欧麦尔说:‘你怎么能做穆圣未做过的事呢?’欧麦尔说:‘以真主起誓,这的确是一件好事。’欧麦尔不断要求我做这件事,真主开了我的心眼,我也认识到这是一件好事。”艾布·伯克尔对我说:“你是一位聪明的年轻人,我们对你的才能没有任何怀疑。过去你替穆圣记录《古兰经》。所以你收集那些记录的零散材料,编辑成册吧。”
宰德·伊本·萨比特“曾经替安拉的使者写下天启”,因此由他负责收集《古兰经》。以萨比特为首的一众抄写员把收集得到的经文抄录成一本完整的书籍。这部手稿一直被伯克尔保存,直至他去世。
萨比特从载有《古兰经》内容的皮革、椰树叶茎、石板及“把《古兰经》牢记在心中的人们”那里收集经文,把收集得来的经文抄录在叶纸上。在穆罕默德逝世后,穆斯林越来越多,那些通晓《古兰经》的人们遍布其中教授《古兰经》。欧麦尔得到的一个复本作为遗产传给女儿哈福赛·宾特·欧麦尔,她是穆罕默德的遗孀。
在大约650年,由于伊斯兰教已经传播到阿拉伯半岛以外的波斯、黎凡特及北非,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本·阿凡发现《古兰经》的读法在各地有细微的分别。为了保持经文的圣洁,他下令组成一个以萨比特为首的团队,负责编制《古兰经》的官方修订版,这个版本采纳古莱什人的方言,在完成后把多个抄写复本发送到帝国的各个重地。
在奥斯曼的命令下,《古兰经》的其他版本都被回收及焚毁。《古兰经》的学者都一致认同,奥斯曼修订的《古兰经》延至当今仍然只字未改。
2、传播
在起初,《古兰经》的经文是记录在枣椰树叶、动物皮毛及骨头、白色石板上。
《古兰经》印刷本在19世纪才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出现,在此前,《古兰经》是由书法家及抄写员所写的手抄本传播。阿拉伯人虽然很早接触到了中国印刷术,但是认为抄写经书是神圣的宗教行为,推而广之阿拉伯世界所有的书籍都习惯用手抄本,导致印刷术在阿拉伯人这里一直没有被推广开。甚至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苏丹还下令禁止印刷术。
《古兰经》最早的手抄本是抄写在羊皮纸、莎草纸上的,用赫加齐体书写,证明《古兰经》以书面的形式传播在早期就已经开始。字体或者是在9世纪开始变粗,这种字体在习惯上被称为库法体。
在接近9世纪末的时候,开始有中国造纸术传入,但《古兰经》主要还是用皮纸抄写,新的中国纸主要用于政府公文。在《古兰经》的复本上,用新字体开始取代早期的字体,因为使用早期的字体需要花费太多时间抄写,而对《古兰经》复本的需求却在飙升,因此抄写员选择使用更简单的字体。
在11世纪开始,《古兰经》的主要书写字体有誊抄体、学者体及莱哈尼体,特别是誊抄体非常普遍,有时亦见有苏卢斯体。北非及西班牙则流行马格里比体,比哈尔体独见于印度北部,波斯地区有少数《古兰经》是以波斯体抄写。
最初的《古兰经》并没有元音音标,现有的音标系统似乎是在接近19世纪末才出现。对于大部分的穆斯林来说,这些手抄本的价格太昂贵,所以清真寺都备有《古兰经》的复本以供他们阅览,这些复本通常都会分成30册(朱兹伍)。
以产量而言,奥斯曼帝国的抄写员是佼佼者,他们埋头苦干抄出现今世界各地博物馆、清真寺的《古兰经》大部分手抄藏本。印刷术在当时并不盛行,而市场上对《古兰经》有殷切的需求,艺术上的原因亦使他们更倾向手抄。
3、现在的版本
2010年,《自由每日新闻及经济评论报》报导在德黑兰举办的第18届国际古兰经展览会展出了112种语言的《古兰经》。
目前“标准版”的《古兰经》是埃及国王福阿德一世在1923年要求开罗的学者编制,被认为是完整无误及伊斯兰世界唯一一个有效版本。虽然《古兰经》的经文在早期的一些版本之间有细微的差异,但与《圣经》不同,现在世界各地的穆斯林在研讨教义时,依旧以阿拉伯文版本为唯一参考标准。
世界现存的最早完全版《古兰经》:
长期以来,我国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街子清真寺内,收藏有世界上最早的一版《古兰经》。该手抄本《古兰经》距今已有1100-1300年历史,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古兰经》手抄本,也是世界上保存完整的最古老的《古兰经》手抄本之一。
这套《古兰经》全书共30卷867页,每册封面为天蓝色丝绸装裱,分上下两函装,函封为犀牛皮,正文为皮纸墨写阿拉伯文,书法庄重凝练。
2007年,国家投入资金并组织国内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权威专家对青海循化手抄本《古兰经》进行了技术检测和修复。放射性碳C14定年法检测后,确定这本《古兰经》应该是公元8世纪前后的手抄本,是否是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本·阿凡下令抄写的那一版不得而知,但是这本《古兰经》是全世界现存最早的仅有三本《古兰经》中的一本。
这是我国撒拉族先民在800年前从中亚撒马尔罕东迁时带来的一部手抄本,2007年修复完成后,中央4套《走遍天下》栏目以《是谁驮来了千年<古兰经>》为题,向全球作了推介报道,在伊斯兰世界产生很大的反响。文物部门还为手抄本《古兰经》定做了带有氧气、温度、湿度控制系统的玻璃柜。目前该部《古兰经》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伯明翰古兰经手稿残本:
是指收藏在英国伯明翰大学的两页古兰经残本手稿。2015年7月,经过放射性碳定年法测定,这两页残本约当着于公元568至645年间(由于C14有误差,所以才有公元568这个年份),是已知尚存最古老的古兰经手稿。
手稿的部份特写
手稿
手稿使用油墨书写在羊皮纸上,以阿拉伯语汉志字母编写,至今仍清晰可见。
2015年这几页《古兰经》残卷被发现藏在英格兰伯明翰大学图书馆。根据牛津大学放射性碳年代测定加速器装置的测试,报告中说“这些羊皮纸有超过95%的机率是来自568年至645年之间”。
手稿上的文字是汉志体,这是一种早期的阿拉伯语书写文体。这可能是现存最古老的《古兰经》,但测试结果只能给出一个大概的范围,因此还不能断定这是现存最古老。学者沙特-萨尔汗对这份残卷的久远来历表示质疑,因为当中有句号及分隔章节的符号,这些句点及符号相信是在较晚的时期才开始出现在《古兰经》上。
《古兰经》 萨那手稿
1972年,在也门萨那大清真寺发现的最古老的,也是最完整《古兰经》卷。该手稿以希贾兹手写体写就而成。
也门政府曾经借助众多专家学者,在著名的精通阿拉伯语的艾易拉德·博文教授的带领下,对也门发现的这部《古兰经》卷进行的为期四年的考证,最终结果出乎意料地发现,这部经卷的书写时间,在穆圣归真后不到九十年,即在瓦里德·阿卜杜·马立克时代。
这部在也门发现的完整的《古兰经卷》共拍照3500张影像加以保存,随后送交到德国,做进一步的鉴定,以确定这部完整的古兰经卷是现存最古老的古兰经手抄本。
手抄本在后来被证实是当时现存最古老的《古兰经》文本。这些萨那手稿当中有重写本,能够把原有的文字擦去,使羊皮纸能够重新使用。由于书写物料珍稀,这种做法在古代十分普遍。那些被擦拭的文字若隐若现,但仍勉强可见,被认为是哈里发奥斯曼时期以前的《古兰经》经文,而覆盖在上的文字相信是在奥斯曼时期写下的。利用放射性碳定年法检测显示这些羊皮纸有99%的机率是源自公元671年之前。
如果确证了这个结果,中国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街子清真寺的《古兰经》,就得在历史之最上排到第二位了。
紫外线照射下的《古兰经》 萨那手稿。通过使用U.V和X射线,可以显示肉眼无法看到的子文本和文本更改。
最早的这些古兰经都是皮纸抄本,不知道是否有伪史论者会去阿拉伯地区考证一下:这些羊皮纸是否真的能保存一千三百多年。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已经确定的是,在中国、埃及、萨那、伊斯坦布尔都珍藏有保存完好的,可以追溯至伊历第一世纪(公元7世纪前开始)的古兰经手抄本,也就是完整的古兰经手抄本。
中世纪神学家凯顿的罗伯特在1143年受克鲁尼修道院院长真福彼得委托而译的作品《伪先知穆罕默德的宗教》是第一部把《古兰经》译成欧洲语言(拉丁语)的著作[119]。安德烈·杜·赖恩译的法语版本《穆罕默德的古兰经》在1647年面世,亚历山大·罗斯在两年后根据这部作品而译出首部英语《古兰经》。学者乔治·塞尔在1734年完成首部学术性质的《古兰经》英语译本,阿拉伯学家理查德·贝尔(Richard Bell)及东方学者阿瑟·约翰·阿伯里(Arthur Arberry)亦分别在1937年及1955年推出他们译的学术性《古兰经》英语译本。除了这些非穆斯林的译者,穆斯林亦有大量的译作。阿赫迈底亚穆斯林会出版了超过50种语言的《古兰经》,包括简明的英语译本,另外亦出版了合共五册的英语评注。
与《圣经》的译本一样,英语译者更倾向采用古旧的英语字词及句式,而不是具有同样意思的现代惯用词语,例如在较常见的优素福·阿里(Abdullah Yusuf ‘Ali)及皮克索尔(Marmaduke Pickthall)的译本里,他们都使用单数及众数的“尔”(ye)及“汝”(thou),而不是更常用的“你”(you)。
汉译《古兰经》分古代汉语版和现代汉语版两种,古代汉语版以姬觉弥、王静斋译本为代表,现代汉语版以马坚的译本为代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